磁共振成像

磁共振成像(MRI)是一种较新的医学成像技术,国际上从一九八二年才正式用于临床。它采用静磁场和射频磁场使人体组织成像,在成像过程中,既不用电子离辐射、也不用造影剂就可获得高对比度的清晰图像。MRI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,尤其是在颅脑、脊髓、心脏大血管、关节骨骼、软组织及盆腔等领域的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。 MRI 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(即质子)在磁场中的磁性作用。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在静磁场作用下,会产生纵向磁化。当施加射频磁场后,这些氢原子核的磁化方向会被扰动,同时产生横向磁化。这些横向磁化在射频磁场撤去后,会迅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,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磁共振信号。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,就可以获得人体组织的图像。 与传统的 X 射线成像技术相比,MRI 具有以下几个显著优点: 1. 无辐射:MRI 不使用 X 射线或任何其他辐射源,因此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风险极低。 2. 高分辨率:MRI 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,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的细微结构和病变。 3. 多参数成像:MRI 可以同时获取多个参数的图像,如 T1加权像、T2 加权像、弥散加权像等,这些参数可以提供关于组织特性的重要信息。 4. 任意平面成像:MRI 可以获取任意平面的图像,从而更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、形态和范围。 5. 功能成像:MRI 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,如弥散加权成像、灌注加权成像等,这些功能成像可以提供关于组织生理功能的重要信息。 在临床应用方面,MRI 已经成为神经科、放射科、心血管科、皮肤科、创伤康复科等医生的重要工具。例如,在颅脑疾病诊断中,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结构,对脑梗死、脑出血、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;在心脏疾病诊断中,MRI 可以评估心脏功能和结构异常,对先天性心脏病、心肌病、心包疾病等的诊断具有很高价值;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,MRI 可以准确显示骨、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和病变,对骨折、关节炎、肌肉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。 总之,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安全、有效、无辐射的医学成像技术,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,MRI 在未来的临床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。